有生产要素价格正常化的不可逆转趋势,不可一概视为“投资环境恶化”
主持人:
中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到6月,全国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和实际使用外资数目均有下滑,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出现了3%的同比下降。中国享有的外商投资沃土的美名是不是受到了威胁呢?请看报道。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6月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0亿美元,同比去年下滑6.9%。自今年以来,FDI已持续下滑,只在5月份时回涨了0.1%。
路透财经亚洲策略师 韦恩·阿诺德(WAYNE ARNOLD):
投资者在中国投资是看中了中国增长的潜力。中国的增长放缓了,全球经济也放缓了,流动资金也减少了,因此投资者也会有所收敛。其实仍然是往好处发展,只是速度减慢了。
中国商务部表示, 尽管欧元区的债务问题还未得到解决,今年上半年来自欧盟的直接投资同比上升了1.6%,达到35亿美元。但是,来自10个亚洲国家,包括日本和菲律宾的投资下降了2.8%,来自美国的投资也下降了3.2%,至16亿美元。
渣打银行大中华地区研究主管 史蒂芬·格林 (STEPHEN GREEN)
中国,在中期看来,比如在未来5到10年,以两位数的增长时期已经过了,以后5到10年的增长预期在7%和8%之间是很合理的。我们需要记住,中国已经是一个大经济体,能够以7%到8%的速度增长已经很不错了。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2012年进行的世界投资前景调查亦显示,由跨国公司评选的最受欢迎的东道国中,中国位列第一。
主持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近几年,我们先是看到了中国出口增速从两位数降至一位数,经常账户顺差占比GDP显著下降,现在又出现了FDI增速甚至是绝对值下降,究竟有哪些原因促成了这一结果?就这个问题今天我们请到了财新传媒特约评论员李增新。
主持人:我们之前从中国美国商会和中国欧盟商会那里也听到了这样的一些抱怨,说中国政策越来越偏袒于内资企业了,那就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待?
李增新:现在确实有一些声音是说,中国的投资环境是在恶化,但是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因素,其实我们要逐一来看。那么首先,在短期来看我们确实是,比如说国际经济形势现在不好,美国经济增长在放缓,欧元区的危机实际上还没有解决,中国经济增速也在下降,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知道,在中国的很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其实他是出口大户,他们所占的出口占中国的出口一半以上,那么在外需疲软外需走弱的情况下,他的订单在减少,他的投资动力肯定也在下降。那么这一块我们就看到跨国企业为什么他们现在很多都是现金为王。
另外一点呢就看长期的一些生产要素的价格因素变化,这里面最突出的就是劳动力的成本。那么,但是对于劳动力成本或者工资上涨,实际上是经过了很多年的压抑的一个回归正常的这么一个过程,特别是在我们现在的人口红利在快速地消失,那么这种情况下包括劳动力的价格,包括资源和环境的一些成本,他们实际上都是一个正常的并且不可逆转的一个大趋势在里面。如果这种情况下有一些外资企业,他必须得靠这些廉价劳动力,或者对于资源或者能源的破坏来生存的话,如果这样的企业活不下去了要迁出中国的话,我觉得那也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这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主持人:那还有一个问题,虽然我们在看这个片子的过程中,大家对中国经济的长期趋势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也不认为资本在大量地流出。但是如果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的政府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作为?
李增新:我觉得这个答案几乎是政府需要做也不需要做。为什么说不需要做呢,是因为过去的这二十年我们的所谓对外经济政策实际上就两个核心,一个是出口,一个是外商直接投资FDI,那么在这一块确实是过去这些年为我们的经济做了很多的贡献。但是随着我们经济基数在变大,随着我们的这个对外的整合程度在提高,实际上很多弊端也开始显露出来。比如说我们的外部经济不平衡,比如说我们的制造业比服务业要发展得快得多,我们的服务业比较落后。另一点就是我们的国际资产和负债实际上是不匹配的。我们知道,我们通过比如说贸易顺差,我们积累了很多,大量的这种外汇储备,但是在外汇储备中的一大部分又是持有的国外的政府的债券。政府债券实际上收益率是非常低的。而我们的外债70%是FDI,FDI实际上收益率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说我们为了吸引和积累外资我们花了巨大的代价,也就是说巨大的成本。那我想,现在我们看到这种出口的增速在下降,我们的经常账户顺差占的比例在收窄,同时FDI也在下降,本身是自然的一个过程、趋势,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政府是应当让他发生,实现我们经济的更持续更高效。
但是另外一方面,其实我们也有需要可以做的,尤其是如果真的出现FDI大幅下降的时候,因为实际上并不是外资,甚至是内资不想投资,而是很多领域并没有放开。比如说我们的电信业,比如说我们的教育、医疗,还有比如说民航,这些要不就是有玻璃门在那里阻挡着,要不然就是本身由政府设立限制,或者说国有企业在其中是垄断地位。那么你真的还想让FDI保持在一定合理的水平来增长的话,你完全可以放开这些行业让他去做。
那么第三点其实我想说,还有的就是说我们确实是看到发达国家现在是资金上是捉襟见肘的,尤其企业有可能没有那么多现金去投资的时候。那我们看,实际上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加快放宽我们的资本账户?那能不能让外资企业在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使他们能够利用我们的高储蓄率,使他们获得他们的资金呢?
主持人:那么我还听到了一种说法,说中国现在其实缺的不是钱,缺的是FDI带来的这种技术还有这种管理经验。那么现在对他们的这种超国民待遇所带来的这种对国内这些企业的打压和这种影响,我想会不会有什么样的这种批评?
李增新:确实有这么一种说法,因为你引进了太多外资反而我们的内资企业没有民主品牌或者民族工业,但我觉得这种说法其实是比较偏颇或者是比较短视的。因为我们仔细来看,任何一个行业,引入的竞争越多政府管的越少,倒实际上能够真正培养出民族工业。我们看,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其实就是中国的汽车行业,正是因为你保护的太多,你设的限太多,我们才没有发展出来真正国际品牌的汽车业。那么这一点其实最明显的就是南美国家的经验,任何你想用进口替代模式来发展自己工业的,最终一定会失败的。
那么另外一点呢就是我们中国有这种产业政策,“新兴战略产业”,我们政府要大力支持,其实这一点上也是比较短视或者是说得不偿失的政策。因为以前中国的贸易量在全球占1%的时候,政府其实可以偷偷摸摸搞一些猫腻,说我去支持你这个行业去发展。但是到了今天你的贸易量已经占到了全球的10%,你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出口大国。这个时候你要是再去这么做,政府来支持行业的话,别人都看在眼里了。那么,现在其实有一个比较大的趋势就是说,美国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他有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那么这个时候包括美国的前财长和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萨默斯和现任的一些官员,比如说能源部长朱棣文,还有很多学者其实都在讨论美国是不是也应该学习中国搞产业政策?但实际上,如果你所有的贸易伙伴都搞产业政策的话,离全球的贸易战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