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一出版,就立马抢手了。买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记者,女记者,我的身份和她一样,我想借这本书来看看同是女记者的不同之处。
用了很长时间看完了这本书,不是因为书里面的内容如何的晦涩难懂,而是在每一篇章读完后,都需要用很长一段时间来平复复杂的心情。
《看见》和其他新闻类的书不同,用了大量的心理和细节描写,生动还原了柴静亲身经历的重大事件,同时把自己的感受细腻地表现出来,也表现了她在困难和苦涩下,内心和能力一步步地艰难成长。
“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这本书被定位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她说:“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看了《看见》,才发觉,原来中国新闻的这十几年是这么度过的。虽然已经记不清书中的细节,但是一个冷静、平实、客观、美丽的女性角色,却已深深地印进了我的脑海,再回想起曾经在电视中看到的那个单薄得让人可怜又倔强得无比坚定的女孩,这种形象感就越发模糊,到底是新闻工作使她变得如此,还是因为有了她,她所从事的工作才会如此令人尊敬。这十几年,中国的新闻角度,也从政治需要到真实呈现,涌现出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备受好评却也毁誉参半的节目,让中国人的眼睛打开了新的视角。
书中的柴静,并不回避自己的软弱、失败。她在书中回忆了第一次采访时的溃败,仓皇逃跑甚至连采访本都忘了拿;记录了刚进《时空连线》栏目组连话都不会说、字都不会写的黑暗时期;2006年采访“两会”的不适应,对故乡山西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无奈,也在书中一一呈现。柴静说,很多时候,采访对象正是因为她的弱点才信任了她,接受了访问。她说,或许当一个人能袒露弱点的时候,也更容易被人理解。反观自己,真的觉得可成长的空间太大了。
柴静的出名是中国当代迫切渴望真实报道的必然发生的结果,她给人真实、追根究底,解决问题的真实感觉,所以很多柴迷信赖她,我虽然不是她的柴迷,但是内心是尊重她,敬重她这种女子,也渴望自己能像她一样,有自己的原则,又在不断经历中完善自己的原则,独立而自主。
致敬柴静。
林莹莹/文
在此处输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