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浏览 > 首页 > 新闻资讯
信息检索:  搜索    人才搜索
新闻中心
您目前浏览 > 首页 > 新闻资讯 > 福鼎新闻 > 正文

刻进身体里的家乡味

添加时间:2014/8/1 10:55:03    点击数:1672    作者:林莹莹    来源:福鼎新闻网

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家乡。直到长大了去外地念书,在陌生的城市寻寻觅觅,转身再回到这座小镇,听到熟悉的乡音,品到熟悉的乡味,这才明白了,家乡是刻进身体里的原生符号。

记忆中,生于这个美食小镇,要解馋没有“缠功”是不行的。

“花面,刚出炉的花面。”街头挑货郎一开始吆喝,来不及放下手上的纸笔,就得径直冲到妈妈面前,软磨硬泡求来2角钱换个糯香满口。刚把嘴角抹净,卖馍馍大爷轻敲的铁片声,越过街道两侧房屋,直线传进耳里。这时,是一天中考验定力的绝佳时刻,一番思想斗争后,咂吧咂吧嘴,摸摸圆滚的肚皮,还是选择把美味留给了明天。

除了挑在肩上的美食,生于山野的味道也是乡下孩的挂念。从小,就喜欢往山上窜,一年四季,山上都有太多的念想.能吃的东西太多了。山莓、桑果、野杨梅、毛桃……那些贯穿了童年记忆的野果,叫得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辨别它们美味与否也是是童年的一大趣事。小时候,有个上山采香椿的风俗,香椿树正长嫩牙时,人们踏着晨露忙活着摘采香椿。采回的香椿,来用开水“淡一下”(用开水煮一下),就能下锅了。比较常见的吃法是香椿炒鸡蛋、香椿米粉汤,最受孩子欢迎的还是光饼夹香椿。还可以把香椿晒干,保存起来,等过年过节用来做菜,下火锅,吃起来别有一翻风味。

每年七月初三晏公诞辰日,又是前岐孩子一年中的“舌尖乐事”。 晏公信俗是前岐地方民俗文化,每年晏公宫内都要举办百席宴会饮福,纪念晏公诞辰。这一天,孩子们被收拾的利利索索,等待着享受一场味蕾大餐。于是,每到这时候,除了大口吃菜吃海鲜的人们,还有这样一幅外人看来有些“特别”的场景:不管老的,小的,衣着光鲜的,满脸沧桑的,都在吃饭的当口,麻利卷起袖子,一些人手拿蒸熟之后香气四溢的三角饺,一些人手端一碗家乡米酒,慢慢入口,那是满嘴米香,满口酒香呀! 外加饮福宴会结束后的一杯白茶,似乎这样才足够完整满足。

岁月荏苒,掰着手指数一数,从求学开始,离开家乡也有10年了。如今,有些童年的美食,已经渐行渐远,消失在时光中。只是,无数次梦中,这些美食穿透岁月,款款而来。醒来后,舌尖似乎还有余味,令人惦念不已。


发表评论
目前共有 0 条评论
特别声明: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请先 登陆注册
验证码:

福鼎人才网广告
最新评论
Copyright(C)2003-2021 本站由福鼎市雅索软件公司负责运营 / 常年法律顾问:福建惠尔律师事务所
咨询热线:0593-6122009 E_mailto:webmaster@fdren.net
国家版权局证号:闽作登字13-2008-L-0517号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号:闽ICP备19001154号-1